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瑞士品牌攻勢 (6) - 品牌原動力:高教育與勤勉特質

剛到瑞士旅遊,真的會以為瑞士是個很悠閒的國家,但是看完「瑞士品牌攻勢」才會發現,每個成功的國家,都有一群高素質且勤奮的國民,這條件瑞士也是具備的。

在17、18世紀左右,瑞士因為位居高山,農業生產力低,僅能在山坡栽種牧草、養育乳牛,製造可以長期保存的乳酪,當時精密工業尚未發展出來,國際熱錢尚未全球化,更無所謂的觀光產業,真的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國家,所以為了生存,瑞士的人民就像台灣在40與50年代,十分吃苦耐勞,甚至必須靠年輕男子到國外當傭兵,藉由犧牲生命來賺取國家外匯! 像是西元1872年法國大革命,瑞士傭兵便為保護路易十六犧牲慘烈,因此瑞士便豎立「哀傷的石獅」放在琉森的一座公園,將戰士之魂化身為沈睡的獅子,讓戰火隨他們而沈睡,馬克吐溫說它是“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另外像是羅馬梵諦岡仍有守衛教廷的「瑞士護衛隊」(如果大家有看Dan Brown 天使與魔鬼,就可以看到很多瑞士護衛隊的細節),這也是西元1527年,瑞士傭兵盡忠保護教皇克萊蒙七世而全數陣亡,因而教皇感念功績,數百年來保持傳統,並由米開朗基羅設計藍、橙、黃三色的制服。瑞士人的刻苦勤勞,從傭兵的功績可見一斑。

此外,高素質的國民,跟一國的教育制度息息相關,瑞士不乏國際知名的大學(例如洛桑大學),但是最成功、最被世人推崇的的地方,還是近代教育之父 「斐斯‧泰洛齊」,台灣人或許對他很陌生,但是國民小學的創始者便是他!在瑞士工業革命剛起飛的年代,他讓瑞士的所有小朋友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讓瑞士的國民素質普遍提升,而間接造就國力的強大!教育改革的成功,影響國家甚鉅,真該讓台灣的教育部好好檢討這幾年教改的成果到底何在了?

(照片是 Jeff 攝於瑞士琉森)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瑞士品牌攻勢 (5) - 瑞士高物價的生存之道

曾到瑞士旅行的人都可以深切體會到瑞士物價之高,Jeff 曾在瑞士買一罐可口可樂,付錢時差點傻眼,一罐大約60元台幣!但是同樣一罐可樂,在位居四個小時車程的德國法蘭克福,卻只要一半價錢。

這讓我想起《經濟學人》2003年有一篇以麥當勞大麥克漢堡衡量各國物價的文章:根據調查指出,美國當地平均售價為二點七一美元的麥當勞「大麥克」漢堡,在瑞士卻要四點五二美元,甚至比高物價聞名的英國三點零八美元還高出許多,因此認定瑞士的大麥克售價為全球第一高。此調查中,以瑞士實際的匯率,比購買力平價所算出的匯率水準高出百分之六十九。《經濟學人》便以此推斷瑞士法郎是「全球最高價值的貨幣」。

面對瑞士高物價,可能會讓海外的旅客大感驚訝,甚至不禁懷疑:在瑞士生活的瑞士人是否全被高物價壓得喘不過氣?其實並非如此。據說瑞士麥當勞的人事費用為十三瑞士法郎(約台幣三百四十元)至十五瑞士法郎(約台幣四百元),對於在瑞士工作獲取所得的人而言,瑞士的物價並不算「高物價」。 此外,對於位在歐洲中心位置的小國瑞士而言,「出國買東西」就像是家常便飯,無論居住在瑞士的何處,只需一小時就能離開國境,邊境的城鎮設立了以瑞士人為目標顧客的大型超市,成為瑞士人週末外出購物的最佳場所。瑞士國民在自己的國家裡將荷包賺得滿滿之後,再到鄰近國家購買便宜的商品,如此一來,生活便愈來愈富裕,充分享受瑞士法郎強勢貨幣的恩賜。除了高所得、邊境商店外,瑞士居民1/3是外國人,而且大都是退休的名人、富豪,或是因瑞士優惠稅賦吸引過來的企業團隊、高階經理人等,這些人在瑞士本地生活,自然帶動許多內需消費品的產值。

寫到這裡,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高物價似乎不賴,但是各國狀況不同,要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才能支撐貨幣價值。不過要記得,下次去瑞士玩,多帶點 麥克 麥克 吧! (照片是 Jeff 攝於瑞士 盧森 - 卡貝爾橋)

★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一九八六年推出了一個用來衡量一國匯率是否被高估或低估的經濟指標,叫做「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這個指數是將麥當勞雙層牛肉漢堡(名為大麥克)在全球一百多國的售價,依據該國匯率換算為美元,這就是該國的「大麥克指數」,然後用來和其他國家的大麥克指數相較。如果在這個國家以美元表示的大麥克價格高於另一國,即顯示該國相對於另一國的貨幣價值可能被高估,應該貶值,反之則顯示該國的相對匯率可能遭到低估,應該要升值。經濟學人對這個號稱「已知最精確的匯率風向球」指標的解釋是: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是極少數能在世界各地(約一百二十國)皆普受歡迎的消費性產品,且由於其全球一致的品質標準,這項商品足以代表一國的貨幣購買力,並可直接進行廣泛的國際比較。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瑞士品牌攻勢 (4) - 全球金融的集散地

提到瑞士金融產業,應該印象最深刻的是「數字帳號 (number account)」,以不使用人名的銀行帳戶、嚴守客戶資料的保密制度,對於厭惡資料外流的資產家與高所得者,是一項十分貼心的設計。(不過一些國際經濟罪犯也感到十分窩心!)除了銀行保密制度外,讓瑞士成為國際金融的集散地當然還有很多因素,這請大家可以翻翻「瑞士品牌攻勢」這本書,Jeff 在這僅提供一點令人玩味的數據,讓大家看看瑞士金融的另一面。

‧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美國(擁有紐約與納斯達克交易所),持有17兆美元
‧全球第二資本市場:日本(擁有東京證券交易所),持有7.5兆美元
‧全球第11資本市場:瑞士(擁有瑞士證交所),持有9,355億美元

但是瑞士總人口730萬人,每人平均持有市價總額為12萬8千美元,遠遠高於美國5萬8千美元或日本的5萬9千美元,將瑞士喻為全球資本密集度最高的國家,實不為過 !

你還認為瑞士是一個悠閒散漫、只有觀光資源的國家嗎?
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深入瞭解才知道成功的背後,有著許多故事。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瑞士品牌攻勢 (3) - 瑞士人的語言能力

話題再回到瑞士全球化的關鍵「語言」的優勢。

去瑞士做過火車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列車長驗票時特別神奇,剛進車廂會先使用德語告知旅客"請讓我驗票"(當時我在德語區),到台灣旅客面前,卻是以英文跟你交談,而跟其他國家旅客驗票時,你卻可以發現有時應該是法文、有時卻是義大利文!或許這些語言都算是國際語言,但是光驗個票就得需要應用到這麼多國的會話,瑞士的列車長應該是全世界語言能力最強的列車長!

而前不久Jeff也曾接過一家貿易公司的產品行銷案子,剛收到第一批瑞士原裝進口的商品時,也是十分驚訝,一件產品盒上需要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三種語言,到底一個瑞士人會講多少語言?
根據瑞士官方統計,瑞士官方語言共有4種,德語(64%主要使用)、法語(19.6%主要使用)、義大利語(6.6%主要使用)還有羅曼什語(0.5%主要使用,據說是最接近古代羅馬語言,所以政府特別保護而列為國語),其他非官方用語且有在使用的包含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土耳其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等,所以一個瑞士人會個3~5種語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對於全球化伴隨而來的語言溝通問題,瑞士比其他國家更容易跨越這條鴻溝!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瑞士品牌攻勢 (2) - 自然景觀所形成的瑞士品牌

瑞士素有國家公園之稱,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公園那麼美麗!連綿不絕的阿爾卑斯山脈、湖泊,每個城鎮都有山有水,春來綠意盎然,冬至白雪靄靄,夏日風光明媚,秋天楓紅片片,不論季節、不論地點,隨時都是景緻迷人得令人嫉妒!

自然景觀是無可取代的資源,這些是瑞士在19世紀就注意到,並且花了200多年的時間去建造飯店、鋪設高山纜車與鐵路,以 Jeff 當年去的少女峰為例,為了讓世人見識瑞士高山之美,瑞士規劃一條少女峰鐵路,短短12公里的高山鐵道,花費16年才修築完成,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以輕鬆的方式親近少女峰(Jungfrau),讓阿爾卑斯山勝景普遍流傳於世界每個角落。

為何12公里的鐵道要花費16年建設?除了齒輪軌道施工的困難性,瑞士人是十分重視生態保育與觀光建設的平衡,將鐵路小心翼翼隱藏在地底(想像一下:一隻土撥鼠從天母山下挖洞到陽明山頂,真的需要一點時間),若是因為發展觀光而傷害到生態環境,這對瑞士人民是絕對不允許的事情,在這些堅持下,自然景觀成為瑞士最強大的品牌力。

台灣高山地形佔全島2/3,湖光山色也絕不輸瑞士,但是想要親近台灣的山,就必須背起沈重的大背包,一步一腳印才能感受那份壯麗,如此的美景,卻成為少數登山客的專利,一般人只能透過照片驚嘆台灣也有如此漂亮的地方,台灣真是「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會因為如此,也是台灣人民目前對於生態保育的觀念尚未成熟,越開放的山區,垃圾、污染、生態破壞就會一一浮現,日前也曾討論玉山是否建造高山纜車,最後在保育團體的反對下暫時停擺,這些過程瑞士花了200年才取得平衡,台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要從你我開始。

(上面兩張照片是 Jeff 攝於瑞士)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瑞士品牌攻勢 (1) - 瑞士製造就是品質保證

近年來,外貿協會一直致力於推動「台灣精品」 It's very well made in Taiwan,塑造「台灣製造就是品質保證」的國際形象,這些努力也讓台灣許多產品,例如Acer、ASUS、Benq、D-Link、Trend,得以在國際市場拓展更加順利,而 Jeff 也在過去幾年為兩家企業申請過 3 項產品通過台灣精品認證,其中還有一項獲得「台灣精品銀質獎」的殊榮。

相對於台灣這些年努力將品牌推向國際,瑞士卻早在百年已經奠下基礎,像是鐘錶錶面上就有迷你的瑞士國旗圖案;而知名的 Victorinox 瑞士刀,亦以紅底白十字為圖騰,讓全球的消費者將瑞士國旗設計的商品或標示 Made in Swiss的共通印象,刻畫在鐘錶的「精密度」、「準確性」,瑞士刀的「鋒利好切」、「堅固耐用」,就是這些精良的商品造就「瑞士製造就是品質保證的神話」。

不僅如此,紅T恤或運動衣、帽子等服飾及配件上,都會加上白十字,成為超人氣熱銷的「國旗商品」,此類商品非常受年輕人歡迎。像這樣能將國旗元素納入商品創意中的國家,只有瑞士而已,即使是美國的星條旗,也只多見紀念商品或服飾,而非融入產品標誌中,成為國家品牌的力量。

台灣品牌經營,或許晚了瑞士百年,但是目前Made in China的劣質印象,與台灣企業的確開始重視「研發創新」「設計與創新」「品質系統」「市場」及「品牌認知」,藉著台灣資訊製造重鎮的基礎,我們還是有很大機會與優勢能力,躍上國際品牌的舞台。讓我們一起加油!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好書推薦 - 瑞士品牌攻勢

趁著過年讀了幾本好書,其中有一本想跟大家分享:「瑞士品牌攻勢」,這本書對於去過瑞士的人特別有感觸!

Jeff 在六年前去瑞士旅行,對於當地悠閒的生活,卻創造舉世聞名強大經濟的現象,實在百思不解!?很難想像,瑞士人一天工作不到七小時,週週休二日,每週只有三十多小時的生產力,卻位居世界翹楚,試列舉設籍於瑞士的頂尖企業,例如全球食品龍頭雀巢;在全球水泥產業界爭奪第一、第二名的霍爾森;全球最大的農業化學廠商先正達;全球第二大鐘錶Swatch集團旗下高級鐘錶品牌系列;全球知名諾華藥廠、羅氏製藥,還有瑞士UBS銀行、瑞士信貸等重量級金融機構..等等。是過去一百年亞洲落後太多而苦於追趕,還是瑞士有著不為人知的成功秘訣?

本書以「瑞士品牌」的角度,從品牌管理到國家策略,探討瑞士富國的祕密!所以從鐘錶、金融、政治、觀光……無論何種產業、領域,瑞士均確實建立了強大的「瑞士品牌」,而此種品牌的強大力量,同時也吸引了「人才、物資、金錢」往瑞士集聚,讓瑞士成為全球最強的品牌國家。

有時間的人不妨看一下,有太多地方是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鏡。Jeff 也會陸續提供七篇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 ^^

★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的經濟競爭力躍上全球第一,號稱經濟大國的美國卻因財政與貿易雙赤字拖累,從榜首跌為第六。台灣、大陸的競爭力分別退步五與六名,成為第13與54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快消逝的世界景觀

近日雜誌、網路上頻頻討論「全球瀕臨消失的11美景」,藉著有「時限」壓力,吸引許多人忖忖欲動,也讓許多旅行社藉此議題推出許多套裝行程,感覺像是前幾年討論「人生必去的50個景點」時,讓觀光業景氣旺了好一陣子。

不過撇開商業行為不談,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許多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地方恐真會逐一消失或關閉,像是瑞士的冰河景觀、台灣的紫蝶幽谷、澳洲的大堡礁、義大利威尼斯、馬爾地夫群島..等,這些都是冰山一角,即將消失的也絕不只網路所談論的11處美景。最訝異的,消逝的速度比想像中快更多,像是大陸.甘肅月牙泉將於2015乾枯,剩下七年!

所以在不影響生態的情況下,有機會就出發吧!

全球瀕臨消失的11美景
(照片是Jeff攝於瑞士少女峰)
1. 大陸甘肅月牙泉-2015乾枯
2. 義大利威尼斯-2100滅頂
3. 馬爾地夫群島-2050淹沒
4. 秘魯馬丘比丘 -2100崩壞
5. 埃及盧克索神廟-2050損毀
6. 大陸安徽黃山松-2100老死
7. 澳洲大堡礁-2050珊瑚死亡
8. 瑞士冰河景觀-2050融化
9. 德國科隆大教堂-2020限量參觀
10.義大利托斯卡尼-2020乾旱
11.台灣紫蝶幽谷-2100絕跡

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大家做夥來爬山

「大家做夥來爬山」這是 Jeff 的第一本書,雖然是大學的青澀作品,但也讓 Jeff 對文字工作開始有了一份熱情,於是從網站、技術文件、企畫書到現在資訊記者,幾乎每份工作都需要撰寫許多文件,累積到現在檔案竟超過10GB,沒有好的桌面搜尋引擎,要找自己過往寫過的東西,還真有點難。

雖然目前沒有什麼機會再出書,但是還是希望藉著一些文字、照片,記錄一些台灣山色。未來 Jeff 會陸續將自己登過的山、推薦的路線、拍攝的美景跟大家分享,也希望有機會的話,跟 Jeff 一起去山上走走,感受台灣之美。

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帶國旗去‧聖母峰‧

在2006年,Jeff 踏上喜馬拉雅山,陌生的國度、陌生的人,但是卻在4000多公尺的營地,看到熟悉的中華民國國旗,剎那間!莫名的興奮驅逐高山的寒意!感覺血液整個沸騰起來,溫暖了整個冰冷的身軀!終於瞭解台灣極地長跑冠軍-林義傑,為何總是帶著一面國旗比賽,因為那是一份感動與榮耀。所以當時許下一個心願,如果有機會重返喜馬拉雅,我一定要帶著國旗,讓它飛舞在地球的高點。2007年,Jeff即將啟程,帶著國旗邁向聖母峰EBC基地營。


2007年2月17日 星期六

來自世界屋脊的呼喚

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s)
這一條亙古聳立於中亞細亞的世界屋脊,擁有全世界最壯觀的山景,不斷地對人類發出自然的呼喚,引領著他們越過重重險阻,來到這個有「第三極」之稱的遙遠世界。或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是一個永遠都不可能去的地方,所以許多行程改以「仰望視同登頂」的方式,到達各高峰的基地營,感受山的偉大與人的渺小。
2006年3月 Jeff 首次踏上這神聖的山系,經過17天的洗禮才完成全球第10高峰-安娜普娜峰 ABC基地營的旅行,真的是個很難得的人生體驗,而且出乎意料的輕鬆、簡單!全隊12人,共有19人一路全程服務,包括10名挑夫、5名 廚師、4位嚮導,所以背個小背包就可以上路。到了營地,廚師早準備好茶水接風 飯菜更是豐盛,誰能想到我在4,130公尺的高度,還可以吃到現做的披薩、義大利麵、水餃! 連水餃都是現包的,真是佩服當地廚師的手藝。此外,早晨醒來就會遞上一杯熱茶和溫溫的一盆洗臉水,下午被冰雹、風雪打濕,也可以燒水洗個熱水澡,感覺像是貴族,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做的 就只是「散步」和「努力呼吸」!當然除了壯闊的山色,還有很多新鮮體驗,像是在高山跟當地居民打排球、躲避球; 碰到共產黨勒索(而且還有開收據喔),或是從4,000多公尺一路「滑雪」到3,000公尺,不過那是因為我的鞋底太平,無法在雪地中站穩,差點直接滾下山 ^^
這些美好的經驗,要請容後再讓 Jeff 慢慢整理,因為我即將又將背起行囊,往另一個高峰 - 聖母峰 - 前進。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你的格局,一輩子至少要有一次 。壯遊。

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所謂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包括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畫,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腳步去體驗世界之大。

Jeff 繼2006年喜馬拉雅 - 安娜普娜ABC基地營的旅行後,今年將繼續朝向『聖母峰EBC基地營』前進,再次展開另一次 壯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