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快消逝的世界景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快消逝的世界景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見證地球暖化的危機 - 帛琉

這是帛琉的一座小島,多年來都是遊客中午用餐的地方,因為這座島是少數有沙灘跟樹蔭的島嶼,可以躲開中午強烈的日照,午餐後還可以在沙灘玩耍。

不過,就在海邊確有一棵大樹硬生生在去年倒下,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原本的根部被海水淹沒,大樹不敵濃厚鹽分因而倒下。聽導遊說,「這兩年不止這一棵樹,還有很多島嶼都是一樣,像是白歆蕙曾經拍過寫真的三椰島,原本以三棵椰子樹聞名,這兩年也僅剩下一棵,而且不但許多樹倒了,連方便遊客臨海搭建的廁所也被淹沒,海水上升的速度,帛琉感受很深!」

除了海水上升,海水的溫度也有變化,因此許多珊瑚礁也有大量死亡的現象。導遊很感慨說,再過兩年你們想舊地重遊,很多景點都會消失,帛琉會是見證地球暖化的第一線地區。

救地球,就從我們日常生活做起吧,省一點電、少製造一些垃圾,大家都努力一點,讓地球喘口氣,我們才能繼續看到美麗的風景。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景點都在水下面 - 帛琉

帛琉為世界七大潛水奇景之首,所以整個國家的景點也十分徹底都在水下面。就算有些島嶼保有十分原始的風貌,甚至有70多座島嶼是海龜等重要保育類動物棲息地,但是為不破壞生態,這些島嶼都是禁止「人類」接近。

所以在帛琉的旅遊行程中,除了第一天跟最後一天是搭飛機外,其他都是安排海上行程,而且就像一般跟團,搭乘交通工具到一個景點參觀後,再前往下一個觀光景點,不同的是,交通工具都是船,下船觀光時,都是噗通跳到水裡,用蛙鏡來看這美麗的海底世界。

【大斷層】
這次行程中安排了好幾個斷層,從2~3呎的海底突然落差到千呎以上,珊瑚延著斷層生長,會因為陽光到達的程度,而有不同種類的珊瑚,像是大型桌面珊瑚區、七彩手指珊瑚區、巨型玫瑰珊瑚區。
另外魚群也會有自己慣有的深度,像是水針魚都在接近水面的地方、鯛類的似乎都游在比較下層,而且這裡的魚都不怕人,而且就算你想用手抓,這些野生的魚也會立即躲開,然後恥笑你一番。
【牛奶水域Milky Way
天然白色海泥SPA,聽導遊說,塗滿上半身就把團費賺回來了,下半身能塗多少就是賺多少了。

不過這些天然海泥可不能帶走,離開前也必須跳回這個水域把泥巴還給大地,這樣才能讓這塊海域在遭受人類蹂躪後,還可以生生不息。


【藍色珊瑚區】
有如電影藍色珊瑚礁場景,聽說這些藍色的珊瑚礁都是變異種,不過因為經典電影「藍色珊瑚礁」,讓這一個景點歷久不衰,幾乎是帛琉浮潛必到之處。
【百年大干貝】
這些百年大干貝個個都是超過一公尺,重達200公斤以上,在每年僅生長不到一公分的干貝,這樣的超大干貝真的很難得,所以帛琉政府也禁止補殺大型干貝。(不過20~40年之間的干貝是准許當地有執照的人捕獲)

這裡導遊就有說個小故事。雖然帛琉的百年大干貝有被保存下來,但同為潛水勝地的澳洲大堡礁那一帶,還來不及保護就被「台灣」漁民抓完了!!!以前都在罵日本把鯨魚補完,結果澳洲百年大干貝居然是台灣人 ....

【沈船遺跡】
帛琉在二次大戰時,曾經是美日的戰場,所以也有許多沈船遺跡,不過通常僅開放這一個,因為這艘船是自己觸礁,當時船員全數安全逃離,所以沒有阿飄 ~ ~ ~

而我們盡職的導遊,還會在水中吐圈圈,真是一絕

總之,來帛琉玩,就儘量安排潛水活動吧,一定可以滿載而歸!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與鯊共舞 - 帛琉

這是來帛琉另一個奇妙的體驗 - 與鯊共舞


其實大部分的鯊魚都不會攻擊人類,尤其是體積不大的種類。帛琉的鯊魚是黑鰭礁鯊,個性十分溫和,而且有地域觀念,所以我們可以在帛琉的鯊魚城這個景點,一次看到幾十隻鯊魚。


不過正因為這種鯊魚十分溫和,所以也不會太靠近人類,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有吃的!鯊魚是雜食性動物,導遊把午餐剩下的肉片、肉汁、米飯收集成一袋,潛到下方一點的水域灑出來,就可以看到數十隻鯊魚瞬間聚集在你下面,最近的一隻甚至離我大約1~2公尺。



這一個餵食行為在當地其實是違法的,不過台灣導遊為了讓遊客值回票價,通常還是會準備這一個餘興節目。而且我們的導遊真的很猛,近距離餵食時,有鯊魚想直接咬他手上的袋子,結果居然被導遊踹開!我們在上面都看傻眼了,那隻鯊魚應該很痛吧!

如果眼尖的話,應該可以發現這些鯊魚的前頭跟身旁有著一些小跟班!前面的小魚我們戲稱是「牙刷魚」,主要是幫鯊魚清理牙縫,與鯊魚共生。另外旁邊的小魚,我則戲稱「小人魚」,因為他都游在鯊魚腹部,趁鯊魚用餐不注意時,偷吃一口鯊魚的食物,就像小人冷不防殺出來又躲回去,所以鯊魚跟大家一樣,都是很討厭躲在暗處的小人。

不過部分大型鯊魚還是會攻擊人類,可不是向帛琉這裡的生物都是如此溫馴,所以下次在海中遇到鯊魚,還是能閃避就閃避一下吧。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自成生態系的帛琉無毒水母湖

先把帛琉這一個景點特別寫出來,是因為實在太奇妙了。首先光是水母不具毒性,就是件很神奇的一件事,而水母活在湖裡,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當船停泊在無毒水母湖的島嶼時,可以看到「保護水母」的行前須知,除了不要抹不防水的防曬油,避免封閉式的湖泊受到太多化學的污染外,還告誡遊客不能動作太大,不然蛙鞋會把水母切成一半或踢傷,以及不要把水母捧出水面上,會瞬間失去水分(水母95%是水分),對於這類簡單、無自癒能力的無脊椎動物,都是很大的傷害。

一下水就十分驚訝,因為一整座湖都是水母,幾乎整個人都被水母包圍,數量之多令人吃驚。(雖然當天整個湖面也是塞滿人,導遊預估當天應該會破千人到這裡看水母)


導遊說這是因為這座島像是一個碗形,當初島嶼浮出水面時,在「碗」中只有水母跟幾種不會對水母造成威脅的小魚,所以在沒有天敵且食物(浮游生物)充足的情況下,毒性就退化了。


看著湖裡這麼多的水母,宛如夜空繁星點點。


在加上陽光穿透湖面,根本就是星際迷航記的場景!


這是 Jeff 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水母,實在感嘆造物者的鬼斧神工!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六分鐘坐看嘉明湖的一天

Jeff 去過4次嘉明湖,第一次登山、第一次學看星星、第一次想學攝影、第一次當嚮導、退伍後第一次重回山林... 都是在這裡發生的,所以這一篇我猶豫很久,到底要不要放!?因為 Jeff 不希望太多人上去嘉明湖踐踏那邊草皮跟湖水,那裡的生態是經不起太多人的湧入,但是卻又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台灣之美。所以看完這6分鐘影片後,如果有人想去嘉明湖,一定要記得:「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取。」讓我們好好守護台灣最美麗的高山湖泊。

這是登山好友推薦的,是日蝕那天,有一個人在嘉明湖拍攝一部很了不起的影片。(最後有滿天的星光)



以下是作者自己的話:
時間:2009年7月22日 拍攝時間 :AM0500~PM1000 平均每10秒拍一張相片 相機: Nikon D700 鏡頭: AFS 14-24mm f/2.8 ,使用焦距 14mm 地點:台灣 台東 嘉明湖 這天全台灣只有我一個人在嘉明湖,看著日食上演。好感動,當下不 知為什麼就 流下了眼淚。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北極熊加油、企鵝加油

前不久 Jeff 才跟大家分享南北極崩解和北極熊淹死的新聞,最近陸陸續續有跟多誇張的新聞出來,像是生態專家想救北極熊,討論是否把北極熊遷徙到南極!這件事還沒落幕,就發生企鵝在南極凍死和400隻企鵝漂流到赤道而生命垂危的事件!

針對今年大批企鵝漂流赤道的異常原因,專家意見不一。部分認為是人類過量捕魚,企鵝不得不游向離岸更遠的海域覓食,捲入強勁洋流被沖走。也有人認為海洋汙染造成企鵝免疫力降低,容易遭細菌感染損傷肺功能;而許多專家認為是全球暖化的後果。

地球暖化造成極地冰層融化,海水鹽分因此受到許多改變,進而擾亂整的穩定的大氣規則,而居住在極地的原住民,北極熊和企鵝,成為第一批受害者。研究企鵝25年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波爾斯曼,發表在7月號「生物科學」期刊的論文指出,人為汙染和暖化無遠弗屆,造成企鵝數量銳減,過去認為棲地遠離人類的企鵝較安全,現在則發現不然。例如加拉巴哥群島的企鵝就因聖嬰現象使海水變暖,須深入海洋覓食,母企鵝有時得棄小企鵝於不顧。

企鵝已有3種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endangered)等級,7種列為「易危」(vulnerable),還有兩種列為「接近受威脅」(near threatened)。15年前,企鵝只有5到7種有易危風險。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天氣異常 v.s. 南北極崩解

最近大家總覺得天氣難以捉摸,剛剛熱到連不動就會飆汗,一眨眼突然傾盆大雨,溫度又驟降到需要加件衣裳!跟過去幾年的天氣完全不同,似乎地球想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情!?

Jeff 簡單找一張北極的照片,是1979年、2000、2006、2007年的衛星空照比較圖,大家就可以看出來這20多年,從我們出生到現在,北極有著多大的變化,因為地球暖化讓北極冰棚整整溶了一大塊,這些冰融化後(淡水),改變了海水的密度,也造成整個海洋體系的變化,進而影響氣候變遷。


溶冰現象的誇張程度,我們可以在2005年底,美國加州舉行的海洋哺乳動物會議上的討論看出。海洋生態學家查爾斯‧莫奈特博士(Dr Charles Monnett),提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裡說,他們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北部海岸, 發現了四具北極熊的屍體,死因是溺水。此發現引起研究小組的調查動機,因為北極熊在北極圈是食物鏈的頂端主宰,沒有天敵,而且北極熊能在海中長泳幾十公里,為什麼會淹死在海裡呢?最後調查出來的結論是,這些北極熊因為北極圈的冰棚融化,使得冰陸的間距拉長,北極熊為了覓食,被迫游泳超出體能之外的距離,因而溺斃。這份令人難以置信的報告被媒體揭露後,震驚全球,有更多人投入調查工作,卻更加確認了這個結論。

北極圈的冰帽面積變小,正是全球暖化的直接証據,如果依照這個速度持續下去,科學家們擔心,到了2030年,可能北極冰洋上的覆冰,將會全部融化! 而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薛瑞茲更表示,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極區冰層有五成的機率,在今年(2008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預期快很多。儘管北極融冰可能不會對人類產生立即的影響,但北極熊將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鏡頭再轉到地球另一端的南極!2002年南極拉森B冰棚碎裂成浮冰,今年三月時,台灣的成功大學地球研究中心,與美國及英國的專家合作,利用衛星攝影與實地拍攝,又證實南極西部威爾金冰棚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也發生大崩裂,最大的崩解面積,居然比兩個台北市還要大。

全球有1/3的人口生活在海拔91公尺以下,而且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幾乎都臨海。每600立方公里的冰塊從陸地進入海中,全球的海平面就會上升約0.15公分。這聽起來似乎不多,可是想想目前地球上最大的三片冰原所擁有的冰量:如果西部南極冰原消失,海平面會上升5.7公尺;北極冰原消失,會再增加7.2公尺;而東部南極冰原還可以再為世界海洋增高51公尺;全部加起來幾乎有63.9公尺。(自由女神像從基座到火炬的頂端約有45公尺。)

所以,已經不是氣候異常的問題,若是人類不把偉大的力量,運用在改善地球環境上,那麼人類所要面臨的窘境,可能就會像被困在冰洋一側,找不到食物的北極熊,望著漂在外海的遙遠冰陸,進退維谷的想著,該不該游過冰洋,碰碰運氣?甚至是瀕臨滅絕的危機!

節能減碳救地球,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大家身體力行!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快消逝的景觀 - 台灣紫蝶幽谷—或許2100不會絕跡

記得去年三月 Jeff 剛去過的高雄茂林紫蝶幽谷嗎?(快消逝的景觀 - 台灣紫蝶幽谷 - 2100絕跡 http://jeff-tour.blogspot.com/2007/03/2-2100.html ),這種有遷移習性的紫斑蝶,消失的最大原因便是返家的道路(所謂的「蝶道」)上被高速公路所截斷,所以每年經過高速公路時,因車速過快而被氣流捲入而致死,造成大量的死傷,是因人類發展而造成物種即將消失案例之一,預計2100年完全消失!

所幸在台灣保育團體的努力,今年高工局終於重視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為保護紫斑蝶,因此在蝶道必經的中2高清水溪橋段,架設長400公尺、高4公尺的防護網引導高飛,只要紫斑蝶飛越的數量每分鐘超過500隻,就將該路段的外側車道封閉。3/22因為有每分鐘600隻的巨量出現,高公局接獲生態專家通報後,上午11時展開封道,並持續到下午1時,首次為此封閉道路,真是令人感動。

期間當然也有駕駛因道路封鎖而感到不耐,在此呼籲各位駕駛,您一時的不便是挽救上千隻蝴蝶的生命,並保護台灣特有種蝴蝶的物種延續,目前全世界有遷徙習性的蝴蝶不過僅有兩種,台灣紫斑蝶便是其一,堪稱台灣之光。

相關新聞請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02/57/sxvm.html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快消逝的景觀(6) 馬爾地夫群島 - 2050淹沒

小船駛在乾淨的澄淨海上 就像飄浮在空中一樣

馬爾地夫群島共有1,000多個珊瑚礁島嶼,全國平均海拔卻只有0.9公尺,許多度假飯店都將客房建於沙灘海面上,遊客一打開房門就可以直接跳入溫暖的海水中,與熱帶魚徜徉寧靜美麗的湛藍大海。自從地球暖化後,印度洋水位逐漸上漲,科學家在上個世紀末就預言,假使地球環境持續暖化,馬爾地夫在百年內終將被海水滅頂,成為另外一個「消失的亞 特蘭提斯」。

大賺觀光收入的馬爾地夫政府,本來對這個預言還覺得遙不可及,自從 2004年底發生南亞海嘯,淹沒馬爾地夫20多個島嶼後,開始膽戰心驚,害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為大自然災害而全國撤離的難民國。而全球飯店業者也覬覦這一波浩劫後的觀光財,紛紛投下巨資搶島蓋飯店,彷彿想趁淹沒之前好好撈一票。

海洋保育學家目前正在努力解決馬爾地夫的珊瑚白化問題,對於海水上升的狀況,也顯得束手無策,總不能為千個珊瑚礁島嶼都圍上一圈防潮堤吧!看來,馬爾地夫的命運握在全球各國之手,惟有減少排放二氧化碳,讓地球不再暖化,馬爾地夫才不會消失在地球上。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球暖化、海面水位升高,導致珊瑚白化、海水灌入淹沒。
⊙補救方法: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減緩暖化的危機。
⊙不可不看:島嶼風光、熱帶魚、珊瑚礁。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快消逝的景觀(5) 秘魯馬丘比丘 - 2100崩壞

馬丘比丘上的古堡

看過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電影《天空之城》的人,一定對那座飄浮在空中雲端的城堡印象深刻,位在南美洲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 Pichu),也是一座建築在高山之頂、充滿想像空間的印加文化遺址,被考古學家稱做「天空之城」、「失落之城」。

每年吸引超過50萬觀光客的馬丘比丘,以石材如同疊積木般砌出建築體,鑲嵌得天衣無縫,偉大的砌石技術讓現代人嘆為觀止。然而,此地的地質構造不穩定,加上觀光客的人為破壞、磨損石砌建築,遺址面臨地基移動、下陷的危機,隨時都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地震,導致整座城崩解跌入懸崖,真的成了大家都找不到的「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建於11世紀,是印加帝國的一座繁榮城市,16 世紀帝國滅亡後,馬丘比丘因位處高山,逃過西班牙人的破壞,不過當時的居民可能逃往山下,只留下這座巨石城市,靜靜地躺在山頂400年,在20世紀初才被探險家發現。如今,逃過西班牙人迫害的馬丘比丘,恐怕再也逃不過本世紀湧入的人潮。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基下陷坍塌、人為破壞。
⊙補救方法:秘魯政府提出了耗資7,000萬英鎊的緊急拯救計畫,強固馬丘比丘的地基;每日限制參觀人數500人。
⊙不可不看:太陽神廟、三窗廟、中央廣場、神鷹石等石砌建築。

2007年7月3日 星期二

快消逝的景觀(4) 義大利威尼斯 - 2100滅頂

威尼斯街景

近年來的地球暖化,亞得里亞海的水位持續升高,威尼斯正在陷入陸沈危機,每年有1/3 的日子威尼斯都泡在海水裡,充滿「水感」。在聖馬可廣場上,經常可見遊客捲起褲管踩 在水裡看古蹟。

中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他的故鄉威尼斯,是一座把建築建在亞得里亞海海濱潟湖上面的水上城市,如同蜘蛛網般交錯縱橫的177條水道、四百條石橋,串聯 118 個島區,島上沒有汽車,家家戶戶都用船代步,獨特的水城風光,將完全走入歷史。
專家估計,在 2100年之前海平面會上升約1公尺,到了那時威尼斯也將滅頂,因此,義大利準備以造堤防的「摩西」計畫解決水患。如果,摩西計畫還是救不了威尼斯的話,以後這個水上之都的美名,可能得轉給美國拉斯維加斯、模仿威尼斯景色惟妙惟肖的「威尼斯 人飯店」囉!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海面水位升高,導致海水灌入,淹沒威尼斯。
⊙補救方法:義大利政府計畫在威尼斯沿岸建造2公尺的防潮堤,以防止海水倒灌。
⊙不可不看:水道兩旁的建築風光。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快消逝的景觀(3) 澳洲大堡礁 - 2050珊瑚死亡

小丑魚馬林尋找兒子尼莫的迪士尼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讓全球兒童第一回見識到珊瑚礁世界的美。大堡礁擁有世界最大型活體珊瑚群,是聞名全球的潛水首選之地,地球愈來愈溫暖,對大堡礁的珊瑚礁與尼莫小丑魚來講,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將導致珊瑚白化,進而崩解珊瑚礁的結構,尼莫的家再也不是五彩斑斕的海底花園。

珊瑚本身是白色,沒有色彩,全靠與珊瑚礁共生的單細胞藻類給顏色。但是共生藻不愛高溫,海水溫度過熱,逼得共生藻無法與珊瑚一起生活,珊瑚少了藻類,珊瑚骨架也無法快速成長,致使珊瑚礁生態也因此不完整,生活在珊瑚礁大社區的魚類,當然也沒有充足的 食物來源。

新研究顯示,如果海洋溫度再繼續升高的話,大堡礁大部分的珊瑚礁將在 2050年前死亡,到時候大堡礁將是沒魚、沒蝦、沒生機的空蕩蕩,只剩下一堆死白珊瑚遺骸。如果還你現在沒趕得及去欣賞的話,以後可能只能看動畫、紀錄片來回味大堡礁的美。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地球暖化、海水溫度升高,導致珊瑚白化死亡。
⊙補救方法:澳洲計畫用超級大片的塑膠布,覆蓋大堡礁的海面,減少日照的高溫破壞, 來保護珊瑚礁。
⊙不可不看:熱帶魚群穿梭的珊瑚礁。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快消逝的景觀(2) - 台灣紫蝶幽谷—2100絕跡

★消失檔案

⊙瀕危原因:棲地遭受破壞。
⊙補救方法:必須透過政府立法保護棲地(例如高雄茂林紫蝶幽谷)。
⊙不可不看:冬季時節,數十萬隻紫斑蝶停棲台灣南部森林山谷。

台灣有許多世界罕有的生態奇觀,例如台灣南部高雄茂林、屏東大武等地的紫斑蝶越冬棲息的「紫蝶幽谷」生態現象,規模僅次於墨西哥帝王蝶谷,為傲視全球的世界級奇觀。台灣產的紫斑蝶每年冬季聚集在南台灣幾處山谷中避寒,以高雄茂林的紫蝶谷來講,大概維持在20~40萬隻左右,密密麻麻地掛在樹上、停在溪畔,陽光照射在它們身上,翅膀鱗片便會閃耀出紫色光彩,被當地魯凱族、排灣族視為紫色珍寶,把紫斑蝶當成貴族的圖騰。

自去年國家地理頻道拍攝後,政府終於願意正視這問題,因而實施交通管制,讓紫蝶遷移時可以順利通過,Jeff今年一月也去過紫蝶幽谷拜訪(右邊照片是和當地小朋友的合照),雖然沒有數十萬隻的盛況,但也看到幾株蝴蝶樹,算是不枉此行,最新的新聞摘錄如下:


紫斑蝶來了 國道讓路
【聯合晚報/記者戴安瑋/台北報導】 2007.03.23 03:06 pm

每年的清明節前,位於國道號三林內段的高速公路上,就會出現成千上萬隻紫斑蝶穿越高速路。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義守大學研究,發現台灣紫斑蝶北上繁殖地的路徑,須穿越國道三號林內段,曾經觀察到每分鐘約有11500隻通過,形成一條壯觀的空中蝶河,但大批紫斑蝶穿越時,常被高速行駛的汽車撞死。高公局趕在紫斑蝶大遷徙前宣布,從3月26日至4月5日,每天上午9時至12時,封閉國道三號林內段北上(251.7K至252.3K) 外側車道,保護紫斑蝶免遭車輛衝撞。
此外,高公局另打算進行「設置紫外線燈管導引遷徙」、「路堤網防護」二項試驗,除導引紫斑蝶避開危險路段,更避免紫斑蝶飛越高速路時,與車輛產生衝擊。如果效果不錯的話,未來每年都會管制清出蝶道。

由於這是國道史上第一次為保護昆蟲而做的交通管制,備受矚目。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詹家龍、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教授鄭瑞富表示,台灣是蝴蝶王國,擁有世界難得一見會越冬的紫斑蝶,每年冬天紫斑蝶會集體在台灣南部山谷如台東的大武、高縣的茂林過冬,春季則在春分日前後開始往北遷徙,沿著中央山脈、阿里山脈飛行,並在清明節前,飛到雲林林內後,穿過國道三號、平原,至八卦山,再往北飛到台北、基隆。 詹家龍表示,2005年4月3日,曾觀察到每分鐘約有11500隻通過,形成一條壯觀的空中蝶河,總計單日遷移過一百萬隻。而根據義守大學去年的調查,國道三號林內路段橋樑、路堤設施,以及高速公路行駛的車流,都對紫斑蝶的遷徙形成障礙,並造成部分紫斑蝶死傷。 高速公路局長李泰明表示,封閉國道三號林內段北上外側車道,是因斑蝶是從外側車道飛進高速公路,為斑蝶與車輛第一個衝擊點,予以封閉,可減緩衝擊,而加高防護網則是提高斑蝶的飛行高度,減少車輛撞及斑蝶,至於在橋下設紫外燈管則是希望導引斑蝶改從橋下飛過,不要飛越橋上。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快消逝的景觀(1) - 瑞士冰河 2050融化

消失檔案

  • 瀕危原因:地球暖化。
  • 補救方法:有賴全球各國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瑞士有位工程師想出為夏季的冰河蓋上隔熱泡棉,減少日曬,阻止冰河融化。
  • 不可不看:冰洞、冰河。
    (照片是 Jeff 攝於瑞士 少女峰 - 阿雷奇冰河)

寫了許多瑞士的故事,還是推薦各位到這裡開開眼界,而且最好是這幾年就出發,如果等想等退休再過去走走,可能沒有機會一覽阿爾卑斯山的壯闊冰河雪景!

近來,美國好萊塢針對地球暖化,製作了不少引起民眾關心的電影題材,就像迪士尼3D動畫電影《冰原歷險記2》中,描述冰河時期即將結束,氣溫升高、融解冰層,使得海洋水面上升,動物們為了求生存必須大逃難,用喜劇的手法反映出未來人類可能得面臨地球暖化後所造成的災難。
劇中樹獺喜德搞笑之際,可別忘記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也正在陷於暖化的危機中,以冰河景觀聞名世界的瑞士,過去 20年來,因為地球氣溫愈來愈熱,瑞士冰河開始蒸發,面積也少了15%,境內上百條冰河的外緣開始溶化而崩塌,每年消退3~5公尺,長度愈來愈短,預料在本世紀可能全部消失。

瑞士觀光局趁冰河溶化前,乾脆把「冰河溶化的狀態」排進旅遊行程中,帶領遊客看溶化中的冰河、進入冰洞聆聽溶化水聲,用軟性的包裝呼籲遊客關注地球暖化問題。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快消逝的世界景觀

近日雜誌、網路上頻頻討論「全球瀕臨消失的11美景」,藉著有「時限」壓力,吸引許多人忖忖欲動,也讓許多旅行社藉此議題推出許多套裝行程,感覺像是前幾年討論「人生必去的50個景點」時,讓觀光業景氣旺了好一陣子。

不過撇開商業行為不談,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許多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地方恐真會逐一消失或關閉,像是瑞士的冰河景觀、台灣的紫蝶幽谷、澳洲的大堡礁、義大利威尼斯、馬爾地夫群島..等,這些都是冰山一角,即將消失的也絕不只網路所談論的11處美景。最訝異的,消逝的速度比想像中快更多,像是大陸.甘肅月牙泉將於2015乾枯,剩下七年!

所以在不影響生態的情況下,有機會就出發吧!

全球瀕臨消失的11美景
(照片是Jeff攝於瑞士少女峰)
1. 大陸甘肅月牙泉-2015乾枯
2. 義大利威尼斯-2100滅頂
3. 馬爾地夫群島-2050淹沒
4. 秘魯馬丘比丘 -2100崩壞
5. 埃及盧克索神廟-2050損毀
6. 大陸安徽黃山松-2100老死
7. 澳洲大堡礁-2050珊瑚死亡
8. 瑞士冰河景觀-2050融化
9. 德國科隆大教堂-2020限量參觀
10.義大利托斯卡尼-2020乾旱
11.台灣紫蝶幽谷-2100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