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筆記(1)認識骨關節炎
關節內的軟骨是骨頭之間的襯墊,加上狹窄的關節縫隙中有一層薄薄的潤滑液,可以用來減緩骨頭的摩擦,默默地吸收雙腳踏出每一步產生的壓力與震盪,等到軟骨磨損殆盡,造成硬骨開始相互碰撞時,每往前走一步,骨子深處便會隱約出現酸酸、卡卡的感覺,這時就得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了。這個老化的殘酷現實是不可逆的,因為過了某一個時間點軟骨就會停止生長,這些軟骨缺乏血管供應養分而一點一點萎縮變小,沒有神經而不會感覺疼痛,導致大家容易忽略保養,終至走向衰退,這時間點是二十歲、三十歲,或是四十、五十歲?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確定的數字。但是過了這時間之後,膝蓋已經從內部開始無可抑止地崩壞,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再也回不去了。
雖然軟骨沒有神經不會感覺疼痛,在關節衰退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不適感,那是因為軟骨表面的的磨耗物質便會散布在關節之中,並對關節內側的滑膜造成刺激。為了消除這些磨耗物質,滑膜就會產生一種分解酵素以清除這些異物,但若是無法即時清除乾淨,這些分解酵素會不斷產生,反而會對滑膜造成刺激,初期卡卡、酸酸的狀況會進而產生疼痛感、發炎腫大及關節退化等問題。
造成不適的原因十分多樣化,但摒除先天遺傳的因素後,不外乎過度運動、老化或外在環境傷害所導致,如果讓關節過於疲勞或是身體無法即時補充關節所需營養時,關節就會失去彈性,出現不適感。這時間建議第一時間儘速就醫,確認發生原因並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保健用品(像是擦的葡萄糖胺)是用於輔助及補充營養,可以先用來紓緩但本身不具備療效。
接下來筆記,就從認識關節、關節炎的種類開始吧!
骨關節炎的種類
關節結構大致分為4個部分,硬骨、軟骨、滑膜、關節囊。
硬骨就是我們常說的骨頭,軟骨則是連結兩個硬骨間的緩衝結構,而為保持兩骨之間的可動性,所以有滑膜跟製造滑液的關節囊存在,一旦這些結構遭受到破壞(例如過渡使用而磨損、長骨刺...),就會產生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主要症狀是關節活動時會感到疼痛(如:上下樓梯),而久坐、久站或剛睡醒時會有僵硬感(我喜歡叫做卡卡的),嚴重時膝關節也會積水腫脹,到這程度時膝關關節會腫大、變形,在關節處有壓痛感且關節活動度也可能變差,此外關節附近肌肉也常出現萎縮、無力的症狀。
因為成因有許多種,所以醫學上有許多關節炎的名稱,這邊簡單整理幾種常見的關節炎。
骨關節炎主要症狀是關節活動時會感到疼痛(如:上下樓梯),而久坐、久站或剛睡醒時會有僵硬感(我喜歡叫做卡卡的),嚴重時膝關節也會積水腫脹,到這程度時膝關關節會腫大、變形,在關節處有壓痛感且關節活動度也可能變差,此外關節附近肌肉也常出現萎縮、無力的症狀。
因為成因有許多種,所以醫學上有許多關節炎的名稱,這邊簡單整理幾種常見的關節炎。
- 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因老化、使用過當,或是曾經因碰撞受傷時讓關節面受損而導致的關節病變,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一般中老年人最常見的膝關節疾病,輕微時是覺得卡卡的、天氣冷時會有酸酸的感覺,嚴重時會無法上下樓梯、走不久、無法久站等。Jeff 本身算是這一類的最初期,還好現在已經開始用瑞士貨保養,有整個緩住狀況。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身體發生自體過敏所引起的關節病變,真正發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種決定性的原因,但是有許多的推測,包括個人的體質、所居住的地區,以及自小是否常常感冒有關。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僵直性關節炎」及「紅狼瘡性關節炎」都與自體過敏反應有關。
- 風濕熱關節炎:是病患曾重複感染鏈球菌而引發的關節病變,常見於小孩或是體能比較衰弱的病患中。
-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所謂化學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中沈積了尿酸的結晶而導致關節被破壞,這種關節炎跟家族及飲食習慣有關。
- 神經性關節炎:是關節裡支配關節的神經因為受損,致使關節在行走或載重過程中使用不當而被磨損。這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一種併發症,常見的疾病如痳瘋病、梅毒、糖尿病、脊椎損傷引發下肢神經傷害等。
- 化膿性關節炎:因為細菌感染所導致關節的損害,關節被破壞的程度,視感染的細菌種類而異。
治療方式包括物理復健、藥物治療、關節注射及手術治療等,當然要搞懂成因跟傷害程度後,再給醫生做判斷。
不過要注意的是,許多人會覺得關節痛就先找骨科,但是骨科醫生在還沒到需要開刀程度前,喜歡先開消炎藥、止痛藥,不一定會耐心幫你找出原因( Jeff 自身體驗),所以建議先找家醫科做初步判斷後,再轉到其他合適的科別。
有趣的關節統計
- 人體膝關節軟骨的厚度只有0.3公分,馬的關節軟骨厚度則有0.7公分,以利於飛快的奔跑及跳躍。(另外查到一般豬隻的是0.1公分,所以那些肉豬還真的不太奔跑的)
-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的次數:一百萬次左右(這告訴我們要好好愛惜關節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